Featured image of post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

来自张志伟老师课程的笔记

3. 中世纪哲学

公元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的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基督教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全统治了西方社会。

西方文明两大源头:

  • 希腊文明(雅典)
  • 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耶路撒冷)

基督教的思想可以说已经融化到西方人的血液之中。 无论是教父哲学还是基督教哲学,作为哲学就要讲理性,它要调和理性和信仰。

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

  • 罗马帝国
  • 基督教
  • 日耳曼人

基督教要成为一个神学体系要借助于哲学,于是基督教开始哲学化,所以带来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

日耳曼人是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一个部落群,里面包含了法兰克人、汪达尔人、哥特人等等,统称日耳曼人。他们处于一个军事共产主义阶段,全民皆兵,没有文化的类似原始社会形态,甚至没有语言。中世纪真正的黑暗时期是西罗马灭亡,希腊罗马文明被一扫而空。他处于一种西欧的封建庄园制度。

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贡献:

  • 超验性(对于超越于这个世界之外的那个世界的关注远远胜过任何一个时代)
  • 内在性(在于人的信仰层面,回到人的内心)
  • 自由的问题
  • 超自然的观念

自由的问题:亚当偷吃智慧之树的果子,这里面似乎有一些悖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亚当偷吃智慧之树的果子,会发现很大的矛盾。如果上帝不知道智慧之树的果子,他不是全知的。如果上帝知道却不制止,他不是全善的。如果知道,想去制止却不能制止,你不是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亚当去犯罪,会给整个人类带来原罪。 后来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解释:上帝创造亚当,按照他的形象是给了他的自由意志,上帝交付了他命运也劝导了亚当不要吃果子,但是亚当滥用了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了恶而没有选择善,原罪在此。人本来有自由不犯罪,但是当他犯罪之后,他就不得不犯罪,原罪就变成了你的遗传。

超自然的观念:希腊人认为自然是神圣的,有生命的存在,与人是同质同构的,要做的是如何回归到宇宙之中去,所以希腊人有认识自然的观念,但没有改造自然的观念。但基督教不一样,上帝创造人把人放在地球上成为这个宇宙的中心,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为人服务的。这样基督教的自然观为后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前提。

教父哲学

公元2世纪到公元5世纪,基督教会中一批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了基督教信仰,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称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但他出生没有受洗,接受的是希腊教育。他是一个纨绔子弟,但他每次做完坏事就会忏悔,他觉得自己遏制不了自己的这种欲望。上帝既然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为什么还允许创造的世界有恶的存在。于是他皈依了摩尼教,是一个二元教派,最后觉得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皈依了基督教,他的皈依称为花园里的奇迹。


他找到一种为神的正义辩护的方式——神正论 神正论:基督教哲学名词,认为世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上帝的存在。 根据流溢说,完满后流溢,但是逐层越来越不完善。上帝是完满的,但是上帝创造的世界是不完满的,你不可能想象上帝创造一个和他同样完满的世界,那就有两个上帝。恶是善的缺失,恶不是实体的存在,因为世界的不完满。

大学是中世纪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最初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

安瑟伦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上帝的存在,对于那些信仰上帝的人不是问题,是针对不信上帝的愚人。对于愚人,上帝是可设想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思想中的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不可能只是在思想中存在而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他强调我们可以通过上帝的观念来推论上帝的存在。 是讲存在的,而且是从概念推论出存在

而阿奎那是从经验事实反推必然存在阿奎那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

  • 任何事物都以另一事物为动力因,以此类推就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动力 因。
  • 任何事物都以其他事物作为其存在的条件。在这些偶然的相对之中,最 后一定会出现一个绝对的必然作为它们的根据。
  • 万世万物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都是要达到完善。由此推论下去你就会 一定会推出一个最高的完善。 阿奎那是从现实出发,具体有限的东西,去推论上帝存在。

经院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一般——个别 根据这个问题,分为了两派: 唯实论(实在论): 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 唯名论: 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争归结为三个问题:

  1. 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之中?
  2. 如果共相是实体,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 如若共相是无形的,它与可感物是分离的还是存在于可感物之中?

为什么经院哲学遇到了与希腊哲学相似的问题? 经院哲学利用希腊哲学来进行哲学思考,因而也就继承了希腊哲学的问题。 日耳曼人开始进行知识活动时,需要接受逻辑训练,但缺少具体内容,使他们陷入空洞抽象的争论而不能自拔。 由于神学的限制,哲学所能讨论的范围很狭窄,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学者们有可能思考和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 唯实论当时是教会正统,因为维护教会权威,而唯名论会维护皇权权威。

经院哲学的衰落是从这个唯名论的兴盛开始的,唯名论后来走了一个很极端的路子,坚决强调理性和信仰是不可调和的,要通过理性证明上帝信仰是不可能的,共相概念不过是声音而已。 著名代表是威廉·奥卡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没必要在现象(那个具体事物)背后还非要找到它的实体,找他的普遍共相,用不着。

在某种意义上唯名论是意识到了想要调和理性和信仰有可能给信仰带来危险。信仰和理性本来就是两个领域的东西。

经院哲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导致之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性厌烦了,文艺复兴是个感性爆发的时代。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14世纪到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有关艺术、文学、自然科学和建筑各方面的思想文化运动。由于其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之为“文艺复兴”,而它的实质则是人文主义运动。

人文主义:指与神学相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等。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人文主义突出人的地位,不是和神学对立,而是将人和自然对比,体现出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长期禁欲主义思想的禁锢下,一旦松动的结果,人一下子走向了感情,导致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爆发。

文艺复兴的重要作用:使希腊哲学与近代哲学的关系接通了。

宗教改革:基督教在16和17世纪进行的改革。最总分割出了新教和旧教。 由于当时基督教会腐败严重,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

天主教与新教的对立:天主教号称上帝与世人不发生关系,教会作为中介,由教会把守着通往天堂的大门。而马丁路德说每个人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教会,是我们灵魂与上帝的直接关系。

原教旨主义:指某些宗教群体提倡对基本的经文或文献做出文字解释,并且相信从这些阐释中获得的教义应该被运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

黑格尔说:“你所追求的东西,不在你之外,它在你的内心。”神的神圣的东西,真理的东西,不要在外界追求,要向你内心追求。 马丁路德所做的就是重新回归人类本体,重回主体性

6346436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